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7集课程复讲 |
夏慧容学长 |
|
1.如何对待他人的善行与恶行? 对待他人的善行:“道人善。即是善。人知之。愈思勉。”他人行善,我们广为宣扬,听到的人,会见贤思齐,当事人也因赞美而愈发积极行善,风俗自然就变得更淳朴善良了。 对待他人的恶行:“扬人恶。即是恶。疾之甚。祸且作。”宣扬别人的过恶,就等于是自己作恶一样。如果过分憎恶,就会招来不必要的灾祸。所谓“背后之议,受撼者,常若刻骨”,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,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,时时想着报复你。这都是在意气用事,这样不可取。所以不要去“扬人恶”,可能会树立敌人。十个朋友不嫌多,一个敌人可以给你烦死了。 所以要保持自己存心仁厚,不与人起冲突。假如别人有善我们不称扬,别人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,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,更大的罪过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。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人家的善,都只宣扬人家的恶,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,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。所以要考虑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,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,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,所以言语不可不慎。 2.如何做到正确的劝善与规过? 要做到正确的劝善与归过,要做到“善相劝,德皆建,过不规,道两亏”。行善能相互劝勉,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。有了过错而不互相规劝,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。劝善首先要明辨“善”“恶”:“善”有真善假善、是善非善,《了凡四训》本中有很多“善”“恶”的判断,当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,不然是非都没分清楚,就不能利益到他人。孔子赞叹颜渊“得一善则拳拳服膺,而弗失之矣”。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,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,一定要去落实。所以只要提到贤德,孔子都会直接说到“有颜回者好学”。对于颜渊这个学生,夫子非常欢喜,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,只要老师说过的话、说过的善,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。所以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,自然就能够“德皆建”。 “过不规,道两亏”。规过,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,就失去了“以友辅仁”的道义。如当朋友、或者当先生、或者当儿子的本分就没有尽到。这时规劝要抓对时机,还要有正确的方式态度,当时时能做到“人有短,切莫揭;人有私,切莫说”,就能形成一个很祥和的风气,又能做到“道人善,即是善;人知之,愈思勉”,那一个团体就会够非常和睦、和谐,也一定会非常兴旺。但规过的方法也要讲究,所谓“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”,怕好友受到损害应诚心诚意提出劝告,并善加诱导。如果好友一时无法听从,就先暂停规劝,留住这份友谊,等待适当的时机再来挽回。要做到“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”。 3.取与之间为为什么要“与宜多,取宜少”? 因为“取”“与”之间能彰显一个人的性德。一般人往往吝于施舍却乐于接受别人的财物,如果舍得布施,就能减轻吝啬的心态,以欢喜心加惠大众,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愉快。如家里、家族在分东西,当对方比较困难,应该自己少拿。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,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,处处相让,而不会处处相争。当家庭有这个和气,确实整个家族都会兴旺。但只要染上争夺,像之前提到“居家戒争讼”,假如因为分不平而告上法院,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,甚至于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,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丧掉。所以尽量能够让就去让。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,让给了自己的侄子,所以营造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,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。人都很怕让,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没了。但是人不能只看眼前,当你一让就成全了德行,成全了家庭的和睦,而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。当你这么多的福分,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,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,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,要随顺天理、随顺人心去做。所以取与之间要做到“凡取与,贵分晓;与宜多,取宜少”。 4.乾隆皇帝的联璧:“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,愿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”与《弟子规》哪些经句相应? 乾隆皇帝联璧:“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,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”与《弟子规》“将加人,先问己;己不欲,即速已”相应。这幅对联很有人生的哲理,能给人很大的省思。千古有一个比较难解开的矛盾叫婆媳之争,因为媳妇是别人的女儿,所以用三分爱女之情对媳妇,那绝对不会跟媳妇有冲突。人真的是很矛盾,如妈妈生气因她先生很懒惰,不做家事也不帮忙。她虽然很生气!但是她教育儿子的方式却是,要儿子把书念好就好了,其它的你什么都不用管。她还在养出一个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气死的男人,没有做到“将加人,先问己”。很多人为什么对媳妇比较严苛,是因为她也是熬过来的,可能这个婆婆也对她不好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所以我们曾经穷过,应该看到穷人要倍加的关怀才对! “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”,有些男生娶了老婆以后,假如听老婆的话疏远了父母,他的败相已露,因为他的孩子必然学不到孝道,那他这一生再怎么努力,到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。所以不要用感情来经营人生,往往都会太偏颇,要用理智来对应,情当中没有智叫滥情;智当中没有情叫薄情。有真情者必有真智,有真智者必有真情,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。对妻子儿女有真感情、有真理智,他才能够排除万难来经营他的家庭。学习圣贤的道理与做人的态度,叫真情、真义、真智 5.如何理解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? 所谓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,对别人一滴水的恩惠,愿以不断涌出的泉水来回报才感到心安,如果一个人能念念不忘父母、不忘师长、不忘他人的恩德,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。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,当他懂得了爱和付出,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,认识到施比受更有福。怨恨犹如损人伤已的火苗,若不克制情感而用以牙还牙的方式,必定卷入怨恨的火窟里,双方都将受到深深的伤害。人与人难免会发生冲突,“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”,他也是没学过做人才会跟我们发生冲突。要先反省自己,假如自己没有错,要进一步包容别人。不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,那是把别人最肮脏的东西放在自己最清澈的心灵,那是很傻的事。当我们肯原谅别人,其实就是原谅了自己。如果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,那可不好受,要能够“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”,对于已经发生的冲突不要放在心上,当把这个怨放在心上,对方也能感觉到,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,心不诚,也会表现在外在。所以这个怨放不下,两个人的关系一定会愈来愈疏远,这样也不好;毕竟可能要朝夕相处,或者是常常在公司里都还要相见。所以当两个人不能彼此接纳,很可能又要影响一个家、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。 6.如何转变心念,做到“怨亲平等”? 有缘千里来相会,不管善缘恶缘,只要心保持平等、保持慈悲,纵使是恶缘也会转成善缘,所以要做到“怨亲平等”。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,其实很多的执着只要转一个念,当场从执着就变成智能,所以人要会转念。俗话说“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”,所以要感谢伤害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磨炼了我们的心智;感谢欺骗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。感谢绊倒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;感谢遗弃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应该独立。感谢斥责我们的人,因为他增加了我们的定慧。“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”,这不只是父母,所有的人当他们对我们斥责的时候都能虚心洗耳恭听,自己当下道德学问都在提升。所以当一个人转一个念,所有的烦恼都可能变成智慧。 7.“待婢仆,身贵端”如何灵活理解? “待婢仆,身贵端”,这个“婢仆”应广泛解释,如家里请员工都算在此范围之内。他们是用他们的劳力付出,也应该同样尊重他们的付出。所以当家里有请仆人,应该教育孩子对仆人要当长辈看待,不可以从小就让孩子看人大小眼,那他的平等心、恭敬心就建不起来。所以要谨慎,纵使是开车的司机,孩子也要称他叔叔、伯伯,而不致失掉恭敬。能够在一个家庭当中都是难得的缘分,应该多多体谅、互相照顾,如要过年了,媳妇、儿子、孙子都会回来,因为很多都是职业妇女,所以她们平常也忙得不得了,结果好不容易过年放假,回来又要更累,甚至于个工作量比平常上班还多。纵使是为人婆婆,也要能够体恤到媳妇的辛苦,不能说她是媳妇就该做,也要视情况而定,假如媳妇确实已经很累了,那去叫个饭菜一起来围炉,大家都很轻松愉快。媳妇觉得婆婆真替她着想,你爱她,她就会爱你,“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”, 人跟人相处融洽哪有那么复杂,只是我们太钻牛角尖。当然当婆婆做出这些很体谅媳妇的事情,做媳妇的也应该嘴巴要甜一点。一起走在外面,就跟亲朋好友说:我婆婆真好!都帮我做什么、做什么、做什么。那婆婆听了以后很高兴,这叫“好话一句”,大家是好话的话就会互相欢喜,互相帮忙。 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